新闻
-
食安良品签约上海合作交流会,携手洋县共筑有机行...
2025年3月26日,以“朱鹮之原·有机洋县”为主题的上海合作交流会在沪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共洋县县委、洋县人民政府、汉中市经济合作局联合主办,旨在深化区域协作,推动有机食品产业链的整合与升级。食安良品作...
财经
-
@应届毕业生,申城这些网络招聘会不要错过
进入四月,申城开办了多场针对毕业生的网络招聘会,还在着急找工作的毕业生们快看过来吧。 1、百日千万网络招聘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 时间:4月7日——7月底 招聘会场网址:中国国家人才网...
打通为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浦东企业“家门口”服务体系助力营商环境
发布时间:2020/04/10 新闻 浏览:711
图片说明:宣桥镇三灶工业社“326”亲清服务站
新冠病毒疫情已经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产生较大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为推进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暖企”政策,用实力证明我国营商环境的“含金量”。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稳定社会预期、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促进发展和就业的重要举措。可以说,改善营商环境已成为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而此次肆虐的疫情也呼唤着我国政府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水准的提高,关键在于企业政务服务水平的提高。我国各地积极优化企业服务内容与形式、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已连续第二年跻身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经济体排名前十。
近两年,以实现企业服务精准性和便捷性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在浦东新区逐渐兴起,这是上海市营商环境优化的创新实践。与以往浦东新区在社会治理领域进行的、面向居村民为主的“家门口”服务体系不同,企业“家门口”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是经济领域的企业。该服务体系强调企业服务的可及性,在倡导线上服务同时,使企业可以就近获得政务服务,打通为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形成多维企业服务体系
目前,浦东新区所实践的企业“家门口”服务体系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是条式服务体系,即相关行政机关、人民团体等结合自身业务领域特征及企业需求所建立的企业“家门口”服务体系。例如,浦东工商联与人民检察院合作在浦东新区重点区域设立的“民营企业家法律服务工作站”,委派资深检察官定期提供法律咨询;浦东妇联与世博管委会为世博地区职业女性联手推出企业版的“家门口”服务,打造职场女性社交、自我提升、家庭教育、健康管理等方面需求的项目与活动;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和海关合作建立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张江企业无需赶到浦东机场办理货物通关,在“家门口”就能一站式搞定;浦东市场监管局与四大国有银行合作,在四家银行浦东网点设立企业登记代理服务,覆盖近300个网点,使企业在家门口就能注册企业等。
二是块式服务体系,这主要指由街镇政府部门所建设的企业“家门口”服务体系。块式服务体系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辖区范围内(如镇域或园区)企业,因而其常在离辖区多数企业距离较近、交通较便利的地址上设置具有一定物理空间的服务点,如宣桥镇三灶工业园“326”亲清服务站,设置于S32申嘉湖高速公路南六(6)公路出口处;唐镇企业服务站设置在地铁二号线唐镇站的阳光天地商业综合体内。目前,浦东新区主要在三林镇、唐镇、北蔡镇、宣桥镇等镇域内试点构建了此类企业“家门口”服务点,而街道层面几乎未做相关探索。究其原因,新区街道多分布在滨江沿线,辖区面积较小,交通较便利,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成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线下企业“家门口”服务点建设的需求。
浦东新区企业“家门口”服务体系的建设,打通了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逐渐形成了多维企业服务体系。目前,在新区层面已经建有企业服务中心,区级19家行政审批机关的审批职能已全部进驻;在地域层面有若干镇域企业“家门口”服务点,三林镇和北蔡镇还在镇级下设分中心,进一步延伸了服务企业的触角。如三林镇企业“家门口”服务体系的“1+10+10”总体布局;在领域层面有不同行政机关如检察院、市场监管局等面向企业提供的“家门口”服务。
总体上,浦东新区企业“家门口”服务体系体现着政府主导、群团和企业等各方共同参与的合作建设态势,面向企业、企业家及职工等不同对象提供了多元化服务。例如,宣桥镇“326”亲清服务站提供配套设施类、职工生活类、职工文化类、企业办证类、交流互动类等五大类服务,唐镇企业“家门口”服务站在空间内设置了一站帮办窗口服务区、企业形象展示区、企业发展支持区、自助服务区、洽谈区、多功能区等5大功能区;三林镇企业“家门口”服务站设置镇长集中接待日,通过在线跟踪辖区企业成长发展数据如产值、税收、雇佣人数等,尝试提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
浦东新区企业“家门口”服务体系实实在在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难点痛点,提高了职工工作生活幸福感,进一步提升了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影响力。
当然,浦东新区企业“家门口”服务体系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服务整合性挑战,企业服务过程开展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作业有待提升,各类资源下沉整合度还需提高;服务便捷性挑战,数据“多走路”、企业“少跑腿”工作还需强化;服务回应性挑战,政府等主体对企业发展需求与经营难点痛点尚需更精准的把握;服务互动性挑战,政企间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如自下而上的沟通渠道尚需优化。相比较条式服务体系,块式服务体系目前还是一个新事物,但也是浦东新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方面的创新举措。
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为了更好地提供精准、可及性的企业服务,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主要针对浦东新区企业“家门口”服务体系(块式)建设提出以下建议,并供条式服务体系建设参考和借鉴。
构建由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和服务清单“三张清单”构成的供需对接机制,探索以企业和职工为主体的“需求提取、项目产生、服务评价”的资源供需对接机制。
一是资源体系建设。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以党建服务体系为平台,以党建共建、党建带群建等为工作抓手,整合辖区行政资源和各类服务力量,促进条块对接联动,不断提高企业服务水平。例如,考虑在“家门口”服务体系物理空间里设置党建服务站,以更好地接入各类党建资源来服务企业;对接区域化党建联席会,通过党建带群建,将党建、工会、团委、妇联的服务项目部分或全部地纳入服务体系中,打造党群一体化服务大联盟。
二是需求体系建设。搭建企业需求诉求上行反映平台,建立重点企业服务专员联络制度,建立常年化的政企对话平台,建构多渠道的信息收集机制如联合调研、问卷收集、座谈会、专业沙龙、提案征集和上门走访,实现对企业需求的精准了解和摸排。
三是项目体系建构。提供政企沟通、信息服务和业务帮办等基础服务为主、其他多类服务相结合的服务项目,如辖区重点企业与某政府职能部门开展结对共建、给企业提供更为精准化、精细化的政策咨询与指导服务;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等。
五项任务推进实施
在“三张清单”供需对接机制构建基础上,通过若干任务推进企业“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
一是实体空间建设。在条件成熟的镇域内选址建设具有一定面积、交通便捷的实体化企业服务空间。服务空间应对物理空间、基本服务功能、人员配备等方面设置实施相对统一的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家门口”服务体系设立企业职工服务空间;探索在物理空间内设置党建服务站,以统筹各类可用于服务民企的党建资源。
二是行政资源下沉。推进政府服务资源下沉,协调相关政府部门优秀公职人员下沉服务体系如在“家门口”服务站里挂职、走进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推动街镇领导联系走访重点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健全;针对重点企业,成立一支由街镇领导牵头、由政府公务人员构成为主的帮办服务团队,实现变“企业跑”为“服务队跑”。
三是信息化建设。在物理空间基础上,推进互联网上提供企业服务平台的建设与部署,推进覆盖范围广、应用频率高的企业重点服务事项向移动端如手机App延伸;开展街镇区域企业服务大数据服务系统的建设,构建和健全辖区企业诚信档案、特殊工种人才、用工需求等多个数据库,为基层政府、企业提供信息指导支撑;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如爬虫技术定期抓取政策信息并分析,将相关优惠政策精准及时地推送给相关企业;开展企业全生命周期数据库建设,建立“一企一档”,为企业提供全过程和定制化的企业信息服务。
四是自下而上的评价体系建设。形成以自下而上测评为主、上级主管部门和第三方独立评估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将“指挥棒”交到企业及其职工手中;设置企业服务质量监督员,建立企业、职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营商环境监督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把服务体系评价结果和相关责任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及服务经办人的绩效考核相挂钩,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五是组织体系建设。建立以街镇党工委(党委)为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及工青妇等多个主体参与的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小组,负责所在区域“家门口”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规划、组织推进、统筹协调等工作;区级层面政府部门联合工商联、工青妇等主体,指导和协调各基层工作小组的日常工作,组织督促各项任务的落实,做好对接区、市两级企业服务体系的相关工作;形成一个企业“家门口”服务(体系)学习支持网络,促进各企业服务点建设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实现互动增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