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婚俗改革稳步推进

新闻

食安良品签约上海合作交流会,携手洋县共筑有机行业新高地 食安良品签约上海合作交流会,携手洋县共筑有机行...

2025年3月26日,以“朱鹮之原·有机洋县”为主题的上海合作交流会在沪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共洋县县委、...

财经

今年面值退市第一股,风电巨头上市9年黯然离场 今年面值退市第一股,风电巨头上市9年黯然离场

“一路下跌!”“可悲,可叹,可恨!”上市9年的风电巨头华锐风电(ST锐电)从A股谢幕,一些股民在炒股社区...

  • @应届毕业生,申城这些网络招聘会不要错过

    进入四月,申城开办了多场针对毕业生的网络招聘会,还在着急找工作的毕业生们快看过来吧。 1、百日千万网络招聘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 时间:4月7日——7月底 招聘会场网址:中国国家人才网...

产经

超六成货币基金收益率不足2%,你还在坚守吗? 超六成货币基金收益率不足2%,你还在坚守吗?

为对冲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国内的市场流动性始终保持宽松状态,资金利率全线走低。受此影响,货币基...

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婚俗改革稳步推进

发布时间:2019/11/29 新闻 浏览:986

原标题: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婚俗改革稳步推进

70年来,上海婚姻登记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不断优化、婚姻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婚姻登记信用体系基本建立
婚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家庭是人生的港湾。婚姻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事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婚姻登记以1950年4月第一部《婚姻法》、1980年9月第二部《婚姻法》和2001年4月修订的第二部《婚姻法》为发展脉络,《婚姻法》犹如衡量时代变迁与社会转型的刻度尺,见证着上海婚姻登记、管理、服务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70年来,上海婚姻登记为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不断优化、婚姻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婚姻登记信用体系基本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推进婚俗改革,相继推出结婚登记颁证仪式、网上预约登记、婚姻家庭辅导、婚姻信息共享等多样化便民措施。
 婚姻登记改革:登记制度保障和颁证仪式感并重
1992年前,本市婚姻登记无专门机构、无专业登记员、无固定场所和接待日,给群众办事带来不便。为此,上海率先进行婚姻登记体制改革试点,在各区设立登记机关、配备专职人员的基础上,将国内婚姻登记全部集中区县民政局办理。
2004年1月,上海成立市婚姻(收养)登记中心,集中办理上海居民同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居民的婚姻登记。
2016年,市民政局、市征信办、市经信委联合印发《关于将婚姻信息失信行为纳入信用管理的通知》,进一步加强上海婚姻登记信用体系建设,维护社会公序良俗。
2019年,市民政局出台《上海市婚姻登记工作规范》《上海市婚姻登记管理工作指引》,进一步规范了本市婚姻登记管理工作;率先出台《关于机构改革转制过渡期间上海市消防救援人员婚姻登记工作的通知》,为转制期内消防救援人员办理婚姻登记提供了上海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还在全国首推结婚颁证仪式。许多上海市民至今记得2000年12月31日举办的“世纪婚典”,沪上100对新人参加了集体颁证仪式。上海还制定了《关于本市在办理结婚登记时实行颁发结婚证书仪式的通知》和《上海市结婚登记颁证工作规范》,实现颁证仪式制度化、规范化。自2004年起,上海全面实行特邀颁证师制度,由劳模等社会贤达为新人颁证。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本市共计为200955对新人提供简易颁证服务,为9803对新人提供主题颁证(集体颁证)服务。
 推出便民措施
  提高婚姻登记服务水平
婚姻登记是人生大事,多年来,上海秉承“婚姻登记无小事、为民服务无止境”宗旨,聚焦群众关切,相继创造多项“第一”,比如首推“百姓休息我上班”,婚姻登记节假日办理制度、率先实现婚姻登记网上预约等,多措并举提高婚姻登记服务水平。
2002年2月1日起,上海各级婚姻登记机构开始在周六接待办理登记;2003年起实行中午值班制;2006年4月起,逢1月1日、5月1日、10月1日,上海全天办理结婚登记。
2002年1月1日起,上海建立市、区两级网络体系,全市婚姻登记机关使用统一信息系统办理结婚、离婚、补证等业务,以流程化管理有效保障了婚姻登记工作的即时性、规范性和严肃性。2003年,上海率先研发结婚登记网上预约系统。2018年,上海对婚姻登记“初审、受理、审查、登记(发证)”四项流程进行再造,由原先全部为线下串联流程转为“一次告知,当场办结”的线上线下并联流程,极大提高服务效能。
2018年,结婚登记预约系统对接全市“一网通办”平台,婚姻数据库以及信息归集共享不断完善。2019年,完成本市1950年以来婚姻登记历史档案数据补录工作,本市婚姻登记档案全部实现电子化,方便市民查询电子档案,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建成全国首家
  省级婚姻文化展示馆
70年来,上海婚姻习俗有何变迁?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有何家训家风?这一切,都能在坐落于曹杨路510号的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馆内找到答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述,营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氛围,市民政局和普陀区人民政府于2018年4月共同建成全国首家省级婚姻文化展示馆。展示馆择取“婚姻登记管理制度”“婚姻习俗”“家风家训”三大板块,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婚姻登记管理的创新成果、婚姻习俗的时代变迁、“忠孝礼善和”的上海故事,体现了海派婚姻文化的传承,见证了民间婚姻风俗的发展。比如,上海解放后,包办婚姻渐为自主婚姻所代替,青年男女双方自愿结合,即可在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领取法定证书,在法律上确立夫妻关系。
在展示馆中,观众还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结婚证、结婚照,以及钱学森的爱国故事、赵克兰家庭的敬老孝行故事、黄炎培的家风家训故事等等,让人真切感受婚姻之美、婚姻之责、婚姻之义,从而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据悉,自2018年5月1日开馆以来,参观人数已达数千人,部分展品还入选国家发改委、中宣部等部门举办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和民政部举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婚姻家庭论坛“根脉——两岸婚姻家庭70年变迁纪念展”。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婚姻登记机构还开设一系列增值服务。自2003年起,本市17家婚姻登记机构均设立婚姻家庭辅导室,辅导内容涵盖婚前辅导、婚姻家庭关系维系和离婚疏导。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本市累计为73533对市民提供婚前辅导;为39915对市民进行离婚劝和,其中成功劝和6511对;为46014对市民提供婚姻家庭关系维系等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