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education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高校教师绩效困境,什么才是有质量的竞争?

新闻

食安良品签约上海合作交流会,携手洋县共筑有机行业新高地 食安良品签约上海合作交流会,携手洋县共筑有机行...

2025年3月26日,以“朱鹮之原·有机洋县”为主题的上海合作交流会在沪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共洋县县委、...

财经

今年面值退市第一股,风电巨头上市9年黯然离场 今年面值退市第一股,风电巨头上市9年黯然离场

“一路下跌!”“可悲,可叹,可恨!”上市9年的风电巨头华锐风电(ST锐电)从A股谢幕,一些股民在炒股社区...

  • @应届毕业生,申城这些网络招聘会不要错过

    进入四月,申城开办了多场针对毕业生的网络招聘会,还在着急找工作的毕业生们快看过来吧。 1、百日千万网络招聘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 时间:4月7日——7月底 招聘会场网址:中国国家人才网...

产经

超六成货币基金收益率不足2%,你还在坚守吗? 超六成货币基金收益率不足2%,你还在坚守吗?

为对冲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国内的市场流动性始终保持宽松状态,资金利率全线走低。受此影响,货币基...

高校教师绩效困境,什么才是有质量的竞争?

发布时间:2021/01/11 教育 浏览:431

高校教师在很多人看来是性价比较高的体面职位,可是最近有媒体报道,高校青年教师和普通打工人一样,也面临着996式的竞争压力。

《国家治理》周刊曾对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做过一份调查。在3000余受访者中,超半数的人(57.16%)表示工作状态基本达到“996”,有12.22%的人表示工作状态已经不止“996”。而“职称评定”和“发表论文”是青年教师群体的主要压力来源。

职称和论文之所以如此重要,因为近年来很多高校进行了改革,通俗说就是“非升即走”。青年教师如果不能在指定年限,比如五年或六年之内“升”到副教授,就要和高校自动解除聘任关系。

听起来,这比某些互联网大厂的“末尾淘汰”还要残酷。一来,高校每年能“升”副教授的名额有限,如果竞争者多了,那不管学术能力是不是达标,都只能继续“排号”;二来,企业末尾淘汰之后员工还可以去别的企业,而高校教师的选择空间相对更小,一旦被淘汰,很可能就意味着学术生涯的终结。

如果确实是学术能力、教学能力不足的被淘汰,即便残酷,也算是人才队伍的优化。令人担心的则是,如果竞争的标准有偏颇,导致的就有可能是逆淘汰。

比如报道提到的Z大学中,论文和课题依然是考核的“硬通货”,论文数量上不去,头衔和待遇就受影响。而有教授甚至直截了当地对青年教师说:“你写的东西对学校的GDP没用。”这种高校GDP导向之下,论文数量和质量能对应吗?

如果一个青年教师,花三五年时间写出一篇高质量论文,是不是就要败给那些一年写三五篇凑数论文的教师?如果一个青年教师更擅长教学而不是写论文,那是不是在“非升即走”的机制下,注定了要被淘汰?

事实上,过于看重论文数量,正是高校顽疾之一。近几年被曝光的好几起高校教授论文抄袭丑闻显示,某些功成名就的所谓学术大腕儿,最擅长的就是抄袭和摸准学术期刊喜好发文章。他们发表的论文数量惊人,给高校创造了“GDP”,可让这样的“成功”,并非高校和教育的胜利。

“非升即走”等高校考核制度,有其促进竞争的合理初衷,但重要的是对青年教师的评估体系是不是健全,其导向的是良性竞争还是恶性竞争。正如企业的996制度,很多人反感的也不是员工自愿的加班奋斗,而是企业为压缩成本令员工“被自愿”,同时还提倡无意义的加班,捆绑所有人一起熬时间。这种风气的蔓延,就是导向恶性竞争。

去年10月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唯论文”则是要坚决克服的顽瘴痼疾之一。

教育领域的人才评价和竞争机制设计,应该要对标此方案。高校教师过去基本是终身制,确实也养了不少“闲人”,引入竞争是必要的,关键是要能真正实现优胜劣汰,而不是制造了广泛焦虑和压力之后,人才整体水准反而还退化了。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