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LAIFE「巢汐Tide」 新品发布会盛大召开,“美似潮汐...
近日,LAIFE乐梵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红宝瓶2.0新品发布会,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及媒体的关注。 *LAIFE「巢汐Tide」美似潮汐、更迭永续新品发布会现场 LAIFE乐梵作为全球领先的长寿科技企业,一直致力于利用前沿科技...
财经
-
@应届毕业生,申城这些网络招聘会不要错过
进入四月,申城开办了多场针对毕业生的网络招聘会,还在着急找工作的毕业生们快看过来吧。 1、百日千万网络招聘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 时间:4月7日——7月底 招聘会场网址:中国国家人才网...
上海交大设计学院举办国际建筑文化周系列活动 “‘天涯共此时’:全球城市论坛”
发布时间:2021/10/02 教育 浏览:290
如何从建筑、规划和设计的视角定义全球城市的未来?9月29日晚,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上海市建筑学会主办的“‘天涯共此时’:全球城市论坛”在线上线下同步拉开帷幕。来自美国波士顿、英国伦敦、印度孟买、巴西圣保罗、中国上海、澳大利亚悉尼的六城学者在云端齐聚一堂,通过分享国内外后疫情时代全球城市的发展动态,多角度呈现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思考,带来关于全球城市未来命运的精彩对话。
本次论坛作为上海国际建筑文化周的系列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主持,哈佛大学设计学院院长Sarah Whiting教授、英国Allies and Morrison建筑事务所合伙人Joanna Bacon、印度CEPT大学规划学系Sejal Patel教授、巴西麦肯锡大学建筑学系Renato Anelli副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原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环境学院Robert Freestone教授受邀作为六城代表出席。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荷裔美籍学者萨斯基亚·萨森(Saskia Sassen)提出了“全球城市”的表述。自此,这个概念广泛使用,弥久不衰。根据萨森的定义,全球城市意味着人员、资本、技术、文化跨越国别、穿梭边界的高效交流。其利益和弊端在学术界众说纷纭。全球城市意喻着自由的往来,资源“高度集中”和“全面分配”的特性造就了全球城市,而后疫情时代极大地削弱了这种特性。历史告诉我们,城市兴衰起伏,但总会再次崛起。全球疫情从多方面影响甚至阻碍了城市的发展,但也逐渐显示出了重生的潜力。以上海为代表的全球城市的创新实践,更为这一理论的发展不断提供经验与反思。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在开场致辞中提到,首届上海国际建筑文化周旨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文化对话,创建建筑理论设计和创新成果的高地,展现上海生动立体的形象和“文化之城、设计之都”的特质,同时成为培育人才和国民教育的基地,此次六城论坛正契合了举办本次文化周的初衷。
随着技术与发展理念的革新,信息化、低碳化、区域化等新变量在城市发展中形成了“去中心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对后疫情时代下全球城市面临诸多新挑战时的核心竞争力,亟待全球城市的研究者、规划者和实践者做出回应。城市具备复杂、多元、开放的运行体系,正由于这种体系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城市才能够不断与时俱进,吸纳新的发展机遇。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各类型的全球城市数量与日俱增,这主要源于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城市作为全球行为体集聚地的作用能力,在文化教育、专门人才流动和企业发展方面甚至超越了国家。
随着全球城市能级的逐渐累积,每个城市在某个具体的领域会显现出独特的优势,使其区别于其他的城市。国际化特质便是上海的关键性优势之一,上海在一个多世纪前就成为了重要的贸易中心,这一地位赋予了上海开放与创新的力量,使其在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进程中脱颖而出。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缩影,为落实党中央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弘扬和传承城市建设成就,宣传和普及城市科学及建筑美学,坚定文化自信,上海国际建筑文化周活动将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交流,全产业链联动,市民广泛参与的平台,为上海的国际化多元发展创造一个世界级的展示舞台。
著名科学家、上海交大校友钱学森曾说:“科学与艺术相辅相通,它们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必须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道路。”首届文化周正是致力于搭建学术界与建筑师、开发商、建筑企业等多方面的资源共享及行业交流平台,通过全产业链的互通,实现建筑、文化、艺术与科技的完美跨界交融,为建筑设计领域全行业甚至跨行业搭建沟通的桥梁。
作为“科艺相通”理念的践行者,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交大设计类学科着力于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交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领域均取得突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