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大型理论文献片《诞生地》6月28日起播出

新闻

食安良品签约上海合作交流会,携手洋县共筑有机行业新高地 食安良品签约上海合作交流会,携手洋县共筑有机行...

2025年3月26日,以“朱鹮之原·有机洋县”为主题的上海合作交流会在沪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共洋县县委、...

财经

今年面值退市第一股,风电巨头上市9年黯然离场 今年面值退市第一股,风电巨头上市9年黯然离场

“一路下跌!”“可悲,可叹,可恨!”上市9年的风电巨头华锐风电(ST锐电)从A股谢幕,一些股民在炒股社区...

  • @应届毕业生,申城这些网络招聘会不要错过

    进入四月,申城开办了多场针对毕业生的网络招聘会,还在着急找工作的毕业生们快看过来吧。 1、百日千万网络招聘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 时间:4月7日——7月底 招聘会场网址:中国国家人才网...

产经

超六成货币基金收益率不足2%,你还在坚守吗? 超六成货币基金收益率不足2%,你还在坚守吗?

为对冲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国内的市场流动性始终保持宽松状态,资金利率全线走低。受此影响,货币基...

大型理论文献片《诞生地》6月28日起播出

发布时间:2021/06/26 新闻 浏览:308

大型理论文献片《诞生地》海报。

 

剪辑室中,导演与剪辑师正在为最后的成片忙碌着。主创们感慨:拍完片子,就像做了一次党史研究。

他们口中的片子是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推出的大型理论文献片《诞生地》,即将于6月28日起播出。该片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立项的重点项目,已入选国家“十四五”(2021—2025年)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纪录片依托散布在上海市区的红色纪念地,串连起党史上具有开创性、影响深远的大事件。”总导演朱宏说,“5集、每集50分钟的片子,为的是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诞生在上海的重大问题。通过一个个红色场馆,我们梳理了一遍上海在党史上的地位。”

红色场馆遗址就是天然舞台

从老渔阳里2号出发,纪录片第一集《就叫共产党》讲述上海何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朱宏坦言,上海梳理出的612处红色遗址、旧址、纪念设施和场所,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今年,很多红色场馆在修缮,拍摄团队一直在与时间赛跑,要呈现出红色场馆最新的样貌。”

主创团队介绍,《诞生地》从2019年立项并开始筹备,5集主题各有侧重。第二集《勃勃有生气的青年》聚焦中共二大至四大这一历史时期,讲述中国共产党如何从知识分子小团体转变为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群众性政党。第三集《到工人中间去》讲述1920—1927年间,上海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第四集《为着解放的新文化》从党的第一份机关报《向导》着手,讲述红色文化在上海的传播。最后一集《不能忘却的记念》讲述中国共产党人在上海的奉献和牺牲事迹。

对主创而言,完成纪录片的过程,也是一段有关党史的寻访之路。去年10月起,第三集导演郝晓霞就对着地图,寻访分散在上海各处的工人运动痕迹。“有天突然发现,我其实就是沿着黄浦江和苏州河在走。”她专门抽出一天时间,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出发,沿着苏州河北上,路过上海纺织博物馆、顾正红纪念馆;在南边找到了民居中的“沪西工友俱乐部遗址”,又跨过桥走到“上海总工会第四办事处”;为了找“半日学校”,沿着西康路走了三圈。这一集将首次在电视上展示“北有长辛店、南有小沙渡”的上海小沙渡半日学校,勾勒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到工人中间去的努力。

朱宏介绍,主创团队以“80后”为主,集结了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最强的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制作班底,《大上海》《浦东传奇》《彩色新中国》《上海解放一年间》等重大时间节点的纪录片均出自团队成员之手。在《诞生地》中,团队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新老渔阳里、毛泽东旧居、中央特科旧址等30余处红色遗址、旧址及纪念设施,讲述红色地标背后的故事,展示历史的环境,同时也关注与现实的联结。“理论文献片必须要有‘当代感’,《诞生地》是‘80后’交出的一份答卷。”

创新表达提升感染力思想力

“在第三集中,我们讲述了工人运动领袖孙良惠、刘华、陶静轩等人的故事。”郝晓霞记得一个印象深刻的细节,刘华牺牲后,邓中夏曾在大自鸣钟的一次沪西工人集会上说:“我们一定要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在这里为刘华树碑纪念。”“1992年,刘华纪念塑像在沪西工人文化宫落成,离邓中夏讲话站立之处不远。”在郝晓霞看来,这是当下对历史的呼应。

在建党百年之际,龙华烈士陵园发起了“为烈士寻亲”活动。纪录片团队全程记录下寻找到烈士后人的感人一幕,这个镜头最终出现在第五集《不能忘却的记念》中。“这一集讲牺牲,是最感人的一集。”朱宏说,《诞生地》是一部很有艺术感染力与思想力的片子,“为了确保史料的准确性,团队全程邀请党史专家严格把关。”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诞生地》节目团队走遍上海的众多红色遗址、旧址及纪念设施,更远赴北京、湖南、广东、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拍摄早期革命者的故居、纪念馆,拜访他们的研究者和亲属;还采访了陈独秀、俞秀松、李汉俊、罗亦农、杨殷、彭湃、欧阳立安等革命先烈的亲属及后人。主创们还记得,辗转联络上罗亦农的孙女后,团队还帮助龙华烈士陵园和烈士后人重新建立了联系。

拍摄理论文献片,最缺的是影像画面。团队一方面与上海音像资料馆合作,对方提供了邓中夏、罗亦农生前唯一影像的最清晰版,另一方面则采用沙画的形式,让画面语言更为丰富。记者在剪辑室看到,党的一大召开、党如何开展青年运动、工人运动的风起云涌等部分场景,均采用彩色沙画形式展现。同时纪录片也将棚内LED屏幕与实景道具相结合,将纪念馆中全息影像与现实陈设相结合,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赏体验。

“我们希望《诞生地》能有创新的表达方式,不管是声音、画面,还是特效的表现,它都很当代化。”朱宏说。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