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industry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经 > 科创指数列前茅,上海如何再发力

新闻

开茶咯!| 龙腾茶舞,2024年“第一食品”春茶节格外热闹 开茶咯!| 龙腾茶舞,2024年“第一食品”春茶节格外热闹

4月2日,“2024年龙腾茶舞裕贵迎春·第一食品春季茶文化节暨汪裕泰贵茶新品发布仪式”在第一食品南京东路旗...

财经

今年面值退市第一股,风电巨头上市9年黯然离场 今年面值退市第一股,风电巨头上市9年黯然离场

“一路下跌!”“可悲,可叹,可恨!”上市9年的风电巨头华锐风电(ST锐电)从A股谢幕,一些股民在炒股社区...

  • @应届毕业生,申城这些网络招聘会不要错过

    进入四月,申城开办了多场针对毕业生的网络招聘会,还在着急找工作的毕业生们快看过来吧。 1、百日千万网络招聘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 时间:4月7日——7月底 招聘会场网址:中国国家人才网...

产经

超六成货币基金收益率不足2%,你还在坚守吗? 超六成货币基金收益率不足2%,你还在坚守吗?

为对冲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国内的市场流动性始终保持宽松状态,资金利率全线走低。受此影响,货币基...

科创指数列前茅,上海如何再发力

发布时间:2022/12/11 产经 浏览:159

最近,国内外研究机构发布了三份指数报告,分别是《自然》杂志的《2022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研制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上海市知识竞争力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软科学基地)和国际竞争力中心亚太分中心联合研制的《2022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上海在这三个指数中的国际排名依次是:第三、第十、第二。

名列前茅的背后,体现出上海的哪些优势和不足?未来,上海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中可以有哪些着力点?三位指数研制专家进行了解读。

基础研究:高质量产出大幅增长

《2022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分析了全球主要城市和都市圈2021年在自然指数追踪的82种自然科学期刊中的科研产出。根据自然指数主要指标之一的文章份额,北京在世界领先的科研城市中排名第一,上海从2020年的第五位升至第三位。在排名前二十的城市和都市圈中,上海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幅度位居第三。高质量的科研产出为何大幅增长?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统计评价研究室副主任张宓之指出,上海在用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14个,为上海科研人员提供了创新策源的利器。在财政支持方面,2021年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1819.77亿元。

然而也要看到,上海的基础研究尚未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显示,上海近年来的高被引论文数量与旧金山—圣何塞、北京有较大差距。张宓之建议,可通过税收减免等政策引导,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更高水平的科技合作。

科技产业:立足本土强化内生

在知识密集产业领域,《2022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显示,上海在亚太区域的优势颇为明显,其中生物技术和化学、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制造、汽车和机械工程、仪器和电子工程4个知识密集制造业总体排名第二,仅次于韩国蔚山;知识密集服务业排名仅次于北京,显示出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成就。上海在产业方面也存在短板——企业研发投入不够高、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数量不够多。

“这其实是同一块短板,就是上海缺少研发投入高、高质量专利多的企业”。上海市知识竞争力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罗守贵分析,“在欧盟公布的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中,上海只有上汽集团一家进入前100强。

”如何加快培育这类科技领军企业?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认为,应坚持立足本土、强化内生,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上向本土企业倾斜,特别是一些针对外资企业的特殊政策,如外资研发中心聘用的国内和外籍人才均享有出入境和来华工作的便利条款等,可拓展至本土企业;可支持本土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科研人才:解决“相对不足”

人才是第一资源,《2022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报告援引《2021年上海统计年鉴》数据:2020年末,上海户籍人口迁入率达到10.12‰,创近10年来新高。报告还援引Lockin发布的《2021中国海外人才职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海归人才选择上海的占比高达70%,排名第一。

在高水平科研人才方面,张宓之介绍,科睿唯安去年发布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上海有106人次上榜。“上海的高水平科研人才数量不少,但还有提升空间”。针对这个问题,杜德斌建议,要在进一步引进、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同时,着力厚植有利于本土人才成长的土壤:探索改革科研人员的工资薪酬制度,通过提高科研人员的基础性工资收入,让科研与“谋生”脱钩;深化以成果质量和价值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改革,探索适合于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创新人才成长的长周期评价体系和标准,还可以为拔尖科研人员设立“终身免评”制度;进一步壮大科技创新人才规模,因为大规模的人才队伍是造就卓越人才脱颖而出的基础。

姓 名:
邮箱
留 言: